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
HomePNA3.0調變方式
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
Route summarization 的好處
- 提高路由效能 (More efficient routing)
- 降低CPU週期數 (Reduced number of CPU cycles)
- 減少記憶體需求 (Reduced Router memory requirements)
- 快速收歛 (Fast convergence)
- 容易查修 (Easier troubleshooting)
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
Cisco NAT 範例
How NAT Works
Cisco IOS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Overview
Using NAT in Overlapping Networks

(1) Static NAT – 1 對 1 IP對照NAT轉換
譬如 IP 位址192.168.32.10 將總是對照 213.18.123.110

(2) Dynamic NAT - 同樣建立1 對 1 IP 對照,但會先使用有用的Pool,動態對照~
IP 位址 192.168.32.10 將從IP範圍 213.18.123.100 ~ 213.18.123.150 取的可用的IP 位址(3) Overloading –未經授權的IP位址,使用不同的Port number 動態的對應到單一個已授權的 IP 位址(Public IP address) ,也是所謂的 PAT (Port Address Translation), single address NAT or port-level multiplexed NAT.
在 overloading這範例, 每個電腦使用私有的IP位址 (private IP address),使用不同的Port number 轉換成同一個IP 位址 (213.18.123.100) (4) Overlapping - 主要用於兩個intranet的互連,運用於兩個已有的網段內 (譬如同公司的兩個public網段)
The internal IP range (237.16.32.xx) is also a registered range used by another network. Therefore, the router is translating the addresses to avoid a potential conflict with another network. It will also translate the registered global IP addresses back to the unregistered local IP addresses when information is sent to the internal network:
NAT的幾個相關概念 (對面那邊翻譯的好奇怪,還需要整理一下):
Inside Local IP address: 指定於內部網路的主機位址址,全局唯一,但為私有地址。
Inside Global IP address: 代表一個或更多內部IP到外部世界的合法IP。
Outside Global IP address: 外部網路主機的合法IP。
Outside Local IP address: 外部網路的主機地址,看起來是內部網路的,私有地址。
NAT 範例: (動態NAT)
(1) | ip nat pool sale_pool 192.168.1.1 192.168.2.254 prefix-length 24 ip nat pool sale_pool 192.168.2.1 192.168.3.254 prefix-length 24 ! |
(3) | 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2 pool sale_pool 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3 pool acct_pool ! |
(4) | interface Ethernet 0 ip address 10.1.1.1 255.255.255.0 ip nat inside ! |
(5) | interface Serial 0 ip address 172.16.2.1 255.255.255.0 ip nat outside ! |
(2) | access-list 2 permit 10.1.2.0 0.0.0.255 access-list 3 permit 10.1.3.0 0.0.0.255 |
ip nat pool sale_pool 192.168.1.1 192.168.1.254 prefix-length 24
ip nat pool acct_pool 192.168.2.1 192.168.2.254 prefix-length 24
!
ip nat inside source route-map what_is_sales_doing pool sales_pool
ip nat inside source route-map what_is_acct_doing pool acct_pool
!
interface ethernet 0
ip address 10.1.1.1 255.255.255.0
ip nat inside
!
interface serial 0
ip address 172.16.2.1 255.255.255.0
ip nat outside
!
route-map what_is_sales_doing permit 10
match ip address 2
!
route-map what_is_acct_doing permit 10
match ip address 3
access-list 2 permit 10.1.2.0 0.0.0.255
access-list 3 permit 10.1.3.0 0.0.0.255
Verifying NAT
Router# show ip nat translation
2007年10月5日 星期五
BGP 路徑選擇
2、優先選取有最大權重的路徑。WEIGHT
3、如果多餘路由有同樣的權重,優先選取具有最高本地優先等級的路由。LOCALPREF
4、如果有多條路由有相同的本地優先等級,優先選取源自於本路由器上的BGP路
由。
5、如果沒有路由是源,優先選取具有最短AS路徑的路由。
6、如果所有路徑具有同樣的AS長度,優先選取有最低源編碼(IGP〈EGP〈INCOMPLETE)
7、如果源編碼相同,優先選取具有最低多出口區分(MED)的路徑。
8、如果MED相同,外部路徑比內部路徑優先選取。
9、如果MED相同,優先選取通過最近IGP鄰居的路徑。
10、如果MED仍都相同,優先選取一具有最低BGP路由器ID的路径。
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
PON 名詞解釋
2000年11月IEEE成立802.3 EFM(Ethernet First Mile) Task Force,負責制訂802.3ah標準。考量不同用戶對CO的距離或是成本上的考量,EFM小組定義三種用戶接取網路拓蹼方式,點對點銅線(EFM Copper)、點對點光纖(EFM Fiber)、點對多點光纖(EPON 與 APON)。其中點對多點光纖方面有兩大主流,ATM被動光纖網路(ATM Passive Optical Network,APON)以及乙太被動光纖網路(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,EPON),而EPON比APON擁有的優勢在於:
1.設備管理簡易。
乙太網路設備安裝簡易且便宜,一般稍具網路概念的使用者即可自行架設,方便個人設置與管理。
2.頻寬使用率增加。
ATM傳送資料時標頭佔了一個封包約12%的頻寬,用在資料傳輸只有88%的頻寬,當遭遇高資料傳輸速是非常沒有效率的。而超高速乙太網路技術頻寬使用率可高達98%以上(?? 應該是指大封包吧? 別的文章比較GPON/EPON 沒寫這麼高),因此頻寬使用效率增加。
轉載資料:台灣系統設備商在EFM的機會
GPON (Gigabi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)
GPON是FSAN(Full Service Access Network)提出的一種具有高達2.4Gbps速率、能以原有格式和90%以上的效率傳送包括話音(TDM、SONET/SDH)、乙太網路、ATM、租用線路等多種業務的技術
G.984.x系列標準包括下面3個標準:
- G.984.1:gigabit無源光網路的總體特性
- G.984.2:gigabit無源光網路的物理媒質相關(PMD)層規範
CESoP, Circuit Emulation Services over Packet (封包網路電路模擬服務)- TDM-over-IP Technology.
TDM業務包括數據和信號,為非結構化租用線路數據或結構化Nx64kbps語音訊息通道進行封包,這些封包之後會透過乙太網路、IP或MPLS封包網路傳輸。在遠端,利用接收抖動緩衝器對輸入封包數據進行平滑緩衝處理,然後從封包中擷取出TDM電路並饋送給TDM介面。
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
CNR combined 不等於相加平均
Upstream output from fiber receiver A: 35 dB
Upstream output from fiber receiver B: 32 dB
Upstream output from fiber receiver C: 26 dB
Upstream output from fiber receiver D: 29 dB
那combined 後,CNR 是多少? 是 (35 + 32 + 26 +29)/4 = ? 嗎????
錯~~~
答案就在圖片中~
資料來源: Cisco 這裡
2007年5月28日 星期一
CNR、MER & SNR
White Paper: Digital Transmission: Carrier-to-Noise, Signal-to-Noise & Modulation Error Ratio
2007年5月22日 星期二
FDMA 與 TDMA 名詞解釋
是多重接取方式之一,FDMA是在頻率上直接切割,將全數頻寬切成多個等寬頻帶的通道,每個通道可供一個用戶使用。是模擬載波通信、微波通信、衛星通信的基本技術,也是第一代移動通信的基本技術。使用FDMA技術時,為了避免相鄰頻道的干擾,頻帶間會保留一個安全頻帶,因而浪費一些有效頻寬。此外,由於是將全數頻道切成多個子頻道分給每個用戶使用,若某子頻道處於閒置狀態,這些子頻道就視同無用而浪費了。
資料轉載來源:
http://www.moneydj.com/z/glossary/glexp_2755.asp.htm
Wiki -->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FDMA
TDM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。多時分工存取。
由於頻率資源有限,如果要能在同一地區重複使用同一種頻率,除非是用數位技術。 而分時多工,是利用時槽的概念,將時間切割頻道,即在一段時間內,通話採用某種頻率而在傳送送完封包後,即釋放該頻率給其他需要使用者被運用在GSM,DCS,DECT,PDC,PHS,PACS等系統。
TDMA技術是以時間座標基礎,每一傳送站分配一個小時槽(time slot)祇允許在時槽內傳送資料,所有TDMA系統均是數位化的,因此TDMA系統有不少優點:
一、TDMA技術易於重新規劃,以適應資料流量、抵抗雜訊干擾。
二、TDMA技術每個轉頻器 只使用一個載波,因此不會有互調干擾雜訊,衛星轉頻器之傳送訊號功率可以到達最大極限。
三、可以更改每一地面站之脈衝訊號發出時間,由於脈衝訊號時間,因此每一地面站之容量可以更改。
資料轉載來源:
http://www.moneydj.com/z/glossary/glexp_3777.asp.htm
Wiki -->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Time_Division_Multiple_Access
S-CDMA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。同步分碼多工
In data communications,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(or SCDMA), is a multiplex method based on spread-spectrum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(CDMA).
S-CDMA 比 TDMA 更能抵抗雜訊,傳輸更穩定。
資料轉載來源: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SCDMA
S-CDMA 的相關技術,請參考CDMA。
CDMA是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(對岸稱為: 碼分多址,在台灣稱為分碼多工)的英文縮寫,一種先進的無線通信技術,原為軍方通信所開發,現今已廣泛應用到全球民用通信中。CDMA將話音轉換為數字信號,給每個數字話音分組增加一個地址,進行擾碼處理,並且將它發射到空中.CDMA最大的優點就是相同的帶寬下可以容納更多的呼叫.而且它還可以隨話音傳送數字信息.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CDMA
利用先進TDMA技術提升纜線傳輸速率
DOCSIS 1.x and 2.0 Data Rates
DOCSIS 1.x 實體層(PHY) 與 DOCSIS 2.0 先進實體層(Advanced PHY) 的比較
Upstream PHY ParametersDOCSIS 1.x Upstream Modulation Formats and Data Rates
資料來源:
Cisco --- Advanced Physical Layer Technologies for High-Speed Data Over Cable
2007年5月17日 星期四
DOCSIS Overview
Data Over Cable Service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(DOCSIS) 是一個由美國有線電視實驗室(CableLabs) 所研發的國際標準,有貢獻的公司還包含ARRIS、BigBand Networks、Broadcom、Cisco、Conexant、Correlant、Intel、Motorora、Netgear、Terayon以及Texas Instruments。
DOCSIS定義資料(data)運行在有線系統上的通信與運作介面需求,讓高速資料可以傳輸在有線電視(CATV)系統,讓許多有線電視營運商,得以在現存的HFC(hybrid fiber coaxial)基礎建設下提供網際網路服務。最早的DOCSIS 1.0版發佈於1997年三月,並且在1999年的四月隨後發布了1.1版。為了提升對稱的需求與即時的IP應用服務,DOCSIS 再次修正了上行(Upstream)傳輸速度與QoS(Quality of Service)性能,並於2001年十二月發布DOCSIS 2.0版。到了2006年八月 DOCSIS 3.0發表,這次的修訂著重於提升傳輸的速率(包含上行與下行的速率)以及支援IPv6 (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) 的修訂。
DOCSIS 主要在規範 OSI (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) 中的layer 1-實體層(Physical layer)與layer 2 MAC(Media Access Control)層。
- 實體層(Physical layer)
-頻道寬度(Channel Width): DOCSIS 1.0/1.1指明頻道寬度介於200kHz至3.2MHz; DOCSIS 2.0 指定頻道寬度6.4MHz,也向下相容於先前較窄的頻道寬度。
-調變(Modulation):DOCSIS 1.0/1.1/2.0於下行(downstream)傳輸,使用 或 256-level QAM (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) 的調變 (64-QAM 或 256-QAM)。上行(upstream)傳輸使用QPSK (Quadrature phase-shift keying) 或16-level QAM (16-QAM) 的調變。在DOCSIS 2.0 中,32-QAM,64-QAM以及128-QAM也可以運用於上行。 - MAC層:
DOCSIS 1.0/1.1使用TDMA,而DOCSIS 2.0採用了TDMA及S-CDMA兩種調製技術:高級時分多址 (A-TDMA) 以及同步碼分多址 (S-CDMA)。這兩項技術通過提供更高的傳輸量及改進的可靠性,增強了 DOCSIS 1.0 與 1.1 上行實體層。A-TDMA 是 DOCSIS 1.x 實體層的演進,後者採用了TDMA 調製。S-CDMA 是使用128個正交代碼同時傳輸多達128個符號的另一種方法。儘管有時候某一項技術可能在性能上優於另一項技術,但A-TDMA 與 S-CDMA 均可提供同樣高的Throughput。此外,這兩項技術還可提供工具來緩解各種通道缺陷。
Speed Table